基础教学的当代性2019全国高校毕业生优秀雕塑作品展研讨会在上海举办

2019年7月7日18:30,“2019全国高校毕业生优秀雕塑作品展研讨会”在世界手工艺博览园二层会议厅举行。在《雕塑》杂志社主编朱尚熹、执行主编范海民的共同主持下,来自全国40多所高校的多名雕塑、陶瓷、公共艺术等系科、专业的带队领导、骨干教师,部分职业艺术家、文化学者及学生代表,总计50多人,围绕“基础教学的当代性”的会议主题,展开了精彩的讨论。大家阐释了各个院校在基础教学方面的教育理念、方式方法与未来方向,分析了雕塑艺术与网络科技发展、雕塑教育教学改革与创作成果转化、高校教师自身的业务学习与素质提高等方面的关系。


发言专家主要有刘艺杰、陈晓春、申晓南、蒋铁骊、罗瑾、萧泰、李钢、解少勃、谭勋、马文甲、张英超、尹悟銘、印洪、温阳、石品、庞渤、王毅、汪玉峰、苗祥瑞、杨小波、蒋海岭、赵祎、王安江、党江波、刘大志、刘海岸、张华、宋明明等人。以下摘取了专家们的精彩发言,集中整理如下:

一、基础教学的意义

大学生展研讨会的形式,基本上每届都一样,体现了高校教育教学常态下的繁荣。有没有一个突破口的问题?如果教师团队没有真正创新性的东西教给学生,学生就是自己在野蛮生长。现在借助网络,学生们自我发展比较快,具有一定的同质化问题。我们的基础教学能不能跟今天的学生需求进行匹配,当代语境下面我们的雕塑教学应该是一个什么的状态,这很重要。

我们每个学院都面临教学改革,目的是同学们的创作和教学的目标相一致。由于教学改革的原因,高校艺术教育形态发生了一些割裂,正常逻辑下应该是五年一大改、三年小调整。但目前我们的美术学院十年八年过去了,差不多还是那个系统。今天基础教学的当代性选题对我们的雕塑教学特别恰当。因为没有教学基础,艺术教育的未来是不成立的。当代语境下的基础教学,这个题目是这个时代要面临的一个问题,体现着几个方面的逻辑关系。比如,当代语境下基础的界定范围,基础与创作的关系,基础与基础教学的逻辑关系,等等。


二、基础教学的界定

雕塑专业要有理论基础,应该不仅仅是美术史基础,还要有宗教、哲学等方面的东西。如果这些领域的教育教学出口没有给学生们输入进去,学生们在这些方面的理论缺失是很严重的。雕塑专业要有技术范围的基础,传统的泥塑基础,新技术的基础,材料的基础……这要论证出一个好的结构,还需要一大批老师在这个结构里胜任相关课程。放眼欧美等国家高校艺术教育的教学体系,基本差不多。他们与我们基础教学不同的是,基础与创作结合地特别好。比如基础学习中,他们先让学生们临摹大卫像,两周后就进入创作,一直持续到学期末,甚至下个学期。在这期间,学生通过研究思索来自学,最后写出几千字的论文,甚至一本书。这并不反映他们不重视基础,设置基础课程少,是反映了他们对于基础学习不同认识与不用方法。他们注重生验,以生活中的思索与认识得到人生的自我态度,以此为指导,再进行创作。

艺术学院的学科建设中,工作室制度是一个不错的方向,这也要寻找专业方向上的基础,也就是以内容来界定基础。比如景观工作室、器物工作室,它们的基础是不相同的。泥塑课是各个工作室基础的主线,但是具体在各个工作室中,又形成各自不同的泥塑基础。其他还有材料的基础,等等。面对未来人才培养,高校艺术教学的基础要有的变化。

在今天,雕塑空间发展、演变地范围与空间已经很大了,所以基础这个话题很复杂。老师是师傅带学生的方式教学生,还是以考试的心态来考学生,这是个重要问题。基础教学要根据学校的机构设置、教师资源去进行,如果没有这些必要因素是无法实现的。






三、基础教学的困惑

学生们的审美状态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这实际反映了一个修养问题。实际上,我们的传统和当代不是对立的,关键是怎么认识,怎么在实际运用与操作中是怎么转变过来的。不能说馒头噎死人,就否定的馒头的价值与意义。有时候,为了帮助学生尽快得到提到,教他们一些自认是高质量、有价值的东西,可在学生们毕业之后发现,之前教或学的这些东西基本无效。怎么让学生不走这个弯路?这是一个问题。基础教学是人先学会爬,再学走,然后学跑。这个固定程式是绕不过去的。有时候我们教学改革出现一些问题后又退回来,是因为有基础教学保证,所以基础教学改革是因人而异的,要适合各个学科的发展。美院到底是培养艺术家的,还是培养艺术工作者,两者基础是不一样的。本科主要因该是技能培养,到了研究生阶段才属于学术研究。





四、雕塑跨媒介,优势在哪里

雕塑家在当下应该具备什么能力,建立工作室后怎么能让雕塑这个专业在各个方向、领域中显示出更大的优势来,也取决于当下的基础怎样来定义,怎样来培养,怎样形成一个良好的系统。高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是复合型,还是专业型的,这些因素定了,我们才发现每个课程都有它的基础。希望这些基础能得到各个学院的认识,能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去。

当代泛雕塑形势下的改革中,基础教学既有形又无形。雕塑教学论坛要解决认识上的问题,处理好老师和学生二者的关系,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因校制宜,因人制宜。这种多元不是平均的。人的成长需要基础,雕塑对学雕塑的人的价值固然重要,对不学雕塑的人的价值更重要,那才是真正的基础。雕塑专业学生在文学、美学、社会学的认识以及实际操控等方面,有时候达不到设计专业学生的思想高度,所以创作的形式并不重要。对于新科技、新材料,因该是批评而不是拥抱。可是目前的现状却是在拥抱。






本次研讨会是在以前13届基础上,跨越了“交融·互动”“中国雕塑与公共艺术教育”“原创性在艺术教育中的贯彻、塑造的路径”“修养与创新”“雕塑语言的发散思维”“新科技影响下的雕塑语言””大数据时代对雕塑课程体系的影响”等,以“基础教学的当代性”为主题,是一次对雕塑教育教学承前启后的检阅,也是对于高校雕塑与公共艺术教学理念与培养方向一次回归。会上大家积极发言,讨论热烈,提出了许多积极有效的建设性意见。与会者纷纷表示这是一届高水平的研讨会,主题针对性强,内容具有实效性,收到了良好的交流效果,对于高校艺术教学的发展将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页数: 共 1/1 页 首页 上一页 1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