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材创物 天津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雕塑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 雕塑材料教学交流展及研讨会系列活动


前言

2022年,我受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陈辉教授的邀请,执教清华雕塑三年级《材料与实验》课程,历时三年,共计24周的教学工作量,期间指导了50余名同学,并见证了众多优秀材料雕塑作品的诞生。在这一阶段,我将自己在天津美术学院雕塑专业讲授20余年的《雕塑综合材料课程》经验,以及个人在材料与实验创作方面的体悟,完整地分享给了清华雕塑的学子们。

教学的严谨性,以及学子们在材料技艺与智慧表达上的卓越才能。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与陈辉教授共同萌生了促进两院系之间学术交流的想法。

材料与实验雕塑,或称之为综合材料雕塑,在当代雕塑语境下,已超越了传统雕塑所使用的石、木、陶、金等材料范畴。其核心理念在于综合性和实验性。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当代雕塑已发展40余年,特别是2000年以后,中国当代雕塑的边界不断拓展,“材料”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它并非一个静态、自足的实体,而是随着社会变革而不断发展变化,持续为当代雕塑本体语言注入新的活力。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当代材料教学领域的探索是具有建设性的,未来也将孕育出更多的可能性。特别是在这个数智化社会充满未知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共同努力,创造更多的可能性,培养更多优秀的雕塑人才。因此,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与天津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雕塑系之间展开的这次材料教学交流展与材料教学研讨会等系列活动,显得尤为重要与必要。                  

天津美术学院  谭勋

在当代艺术中,材料不仅仅是艺术作品的载体,更因为材料本身具有的语言,成为了表达艺术思想、构建独特观念的关键所在。雕塑作为在空间中塑造形态的艺术,它更与材料紧密相连。材料实践在雕塑系的学术架构之中,无疑是开启学生深入理解雕塑艺术创作本质的关键之一。正因如此,材料实践课程在雕塑系的教学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清华美院雕塑系一直都很看重材料实践课程。这次展览展出的,都是清华美院雕塑系同学们在木头、石头、金属这些材料上努力实践后的成果。这些作品不光展示了同学们的技艺,还包含着他们在探索材料过程中的思考和感悟。从挑选材料开始,到构思作品,再到精心雕琢,最后完成作品,每一步都有老师和同学们相互学习、相互启发,能清楚地看到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同学们的心路历程。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展览是天津美术学院雕塑系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在材料教学领域深入的交流与成果展示。两所学院在材料教学方面既有共同的基本理念,又有各自独特的教学方法和创新实践。通过这次学生作品交流展,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不同教学体系下对材料语言的多样理解和独特表达,了解两校在雕塑材料教学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而为老师们和同学们提供一个非常难得的学习、观摩与交流讨论的好地方。愿这次展览能作为相互交流的起点,通过这样的活动,促进老师之间教学的互动,激发两校同学们更多关于雕塑材料创作的灵感和深入思考。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 陈辉

展览信息

强化教研体系完善建设

学术指导:邱志杰 马赛

学术主持:寇疆晖 董书兵

活动总监:张晶晶

总 策 划:谭勋  陈辉

策划:赵展 胡庆雁 冯崇利

统筹:王礼军

执行:周威霖 胡昊成 付秋实 张坤铭

主办:天津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

承办:天津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雕塑系

展览时间:2024年12月30——1月3日

展览地点:天津美术学院造型艺术空间(天纬路校区A楼三楼)

展览开幕式

2024年12月30日14:00,由天津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主办,造型艺术学院雕塑承办的“思材创物——天津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雕塑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雕塑材料教学交流展”在天津美术学院造型艺术空间隆重开幕。

天津美术学院副院长寇疆晖教授,造型艺术学院党总支张晶晶老师,造型学院党总支竺丽芳老师,造型艺术学院副院长熊永平教授,造型艺术学院副院长谭勋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雕塑院常务副院长、天津美术学院特聘教授郅敏,清华美院雕塑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陈辉教授,清华美院雕塑系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冯崇利副教授,清华美院雕塑系博士生导师马天羽教授,清华美院雕塑系博士生导师王轶男副教授,清华美院实验教学中心木雕工艺实验室实验员石英,天津美术学院壁画系副主任伍璐璐副教授,天津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赵展副教授、副主任胡庆雁副教授、雕塑系刘颖睿教授、黄文智教授、李世伟副教授、王礼军老师、王朝勇老师,天津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段少锋老师,天津美术学院水彩绘本张玮老师,津美书院匡丽萍老师等。

天津美术学院副院长寇疆晖教授发言

天津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党总支张晶晶老师发言

天津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党总支竺丽芳老师发言

天津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副院长谭勋教授发言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陈辉教授发言

中国艺术研究院雕塑院常务副院长、天津美术学院特聘教授郅敏发言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冯崇利副教授发言

天津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赵展副教授发言

天津美术学院雕塑系副主任胡庆雁副教授主持开幕式

此次展览呈现了天津美术学院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近年来在本科雕塑材料教学上的诸多成果,展示了两校之间在雕塑材料教学上的各自特点和近年来的变化,有效地促进两校的教学和学术交流,也是京津冀高校联合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同时也为两院系在将来开展更深入频繁的学术交流及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开幕式现场

展览现场

作品展示

强化教研体系完善建设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作品

天津美术学院雕塑系作品

研讨会

强化教

研体系完善建设

2024年12月30日15:00——18:00,天津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主办了“思材创物——新艺科背景下雕塑材料教学研讨会”。此次研讨会围绕雕塑材料教学新的可能性展开讨论,探讨在新艺科背景下,如何更好地结合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为雕塑材料教学拓展新的思路,共同推动雕塑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研讨会现场

寇疆晖(天津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我认为这个交流平台非常重要,通过两校教师的共同教学和经验分享,可以促进彼此的理解和合作。特别是对于学生来说,直接听到优秀教师在材料和雕塑教学中的经验分享,对他们的学习和理解有很大的帮助。

张晶晶(造型艺术学院党总支):

首先我代表天津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对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师生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我们造型学院非常重视兄弟院校间的交流。我们两所学校有各自独特的文化底蕴和教学特色,通过这样的交流展和研讨会可以加深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学术上的碰撞,更能激发老师和同学们的创造性,同时这一活动也创造了我们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宝贵机会。

赵展(天津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主持研讨会:

我们美术学院雕塑材料教学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在今天新艺科的背景下,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给我们的教学创新提供了更多思路和可能。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希望通过展示各自教学成果,分享教学心得探讨新的发展趋势。非常期待这样的交流和碰撞,能够激发出新的教育灵感,为两校乃至更广泛的艺术教育带来新的活力和动力。

01

冯崇利(清华美院雕塑系副主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清华美术学院雕塑专业以“守正创新”为核心,致力于在教学中结合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其课程体系覆盖传统技艺到现代技术,既包括石雕、木雕等经典工艺,也融入了3D打印、AI等前沿技术。通过课程设计,强调材料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在实践与探索中激发创作灵感。此外,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注重跨学科融合,与其他专业例如机械专业、信息专业等合作开发雕塑课程,拓展学生的创作边界。近年来,我们重启石雕课程,并通过校企合作将学生作品引入产业流通。在保留手工艺术核心的同时,引入3D打印等现代技术,既提升了效率,又为传统雕塑技艺注入新的可能性。

清华美院在材料教学方面的改革,其主要分为金属,木雕,石雕三个大板块进行教学,包括开放实验室“我们的各个实验室都是开放的、无壁垒的。”我理解的材料教学核心理念,第一要守正创新;第二跨学科交叉融合;第三能够真正的实现这个方向的产业一体化。

02

马天羽(清华美院雕塑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材料教学强调服务社会和专业实践的能力,它的形式是多样的。我们今天这个雕塑展览,反映了两校的雕塑材料教学上的整体面貌,也体现出艺术实践中雕塑家对材料的两种现象,一种是有回馈的滋养,与材料对话;还有一种是你去与材料对抗,并试图通过技艺的提升驾驭材料的能力。

03

王轶男(清华美院雕塑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金属材料研究很难避免在具象造型训练占比极大的的教学所形成的思维惯性,而不是从材料的方式来思考切入,在形象化的思维当中建立一种材料解决方案。我们在课程最初应该给学生一个很重要的引导。第二个是我们在教育理念和实践上都是基于西方现代主义的逻辑,那么怎么能够把这个逻辑和本士的价值能够有很好的一种转化。这个课程当中非常重要的是让同学们亲手去创造一些东西,同时在跟材料互动的过程中有基于材料本身的语言发掘。

04

石英(清华美院实验教学中心木雕工艺实验室实验员):

我们做艺术是在不断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新的问题再解决。在短短四周木雕的课程中我觉得技术不可能教太多,思想上也不能够突然拔高到什么水平,这得看日常积累,还是得带给同学对这种材料的兴趣和面对这样一块木头有下刀的勇气,还得让同学们敢于尝试去把这个材料发挥到极致,可以在今后的时光里不断用这个材料去摸索,如何将材料与观念相结合,以及如何通过材料表达个人的思想和情感。他们可以不行,可以失败,但是他必须成长,必须有收获。

05

郅敏(中国艺术研究院雕塑院常务副院长,天津美术学院特聘教授):

在清华大学开设的材料创作实践课程中,对教学方法进行了调整,以“琢磨”为题,希望同学们能从技术中生发出创作方法,鼓励同学们将个人经历融入创作。四周的时间不足以让学生掌握所有的技术或提升思想高度,但可以让他们获得与材料初步交流的能力和自信心。学生们从一开始对材料的陌生,到通过不断实践逐渐理解材料的特性,提出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师要注重引导而非直接教授,启发学生在实践中摸索成长。最终,每个学生都能够用自己的方式与材料对话,找到属于自己的创作语言和风格。

06

陈辉(清华美院雕塑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材料教学作为最基本的创作基础,我觉得对材料我们既要把它作为另一个物也要将其视为一种工具,同时还要与其对话,其实也就是人物语。是你如何理解材料它自身的语言或者本身的社会属性。尤其在ai时代,最关键的还是人的脑子,这是一个最基本的手段;另一个也是我们一直在探讨的技术、材料、工具,我们可以利用,但最关键是我们如何去驾驭它把这变成我们自己的观念,变成我们表达思想的一个工具。

07

胡庆雁(天津美术学院雕塑系副教授):

天津美术学院雕塑专业自1959年创立以来,经历了多次变革,逐步构建起独具特色的教学模式。学院采用五年制教学,融入多学科与多方向理念。自新世纪以来,学院推行工作室教学模式,学生从三年级起根据兴趣进入不同工作室,探索金属、陶瓷、木材等多种材料与创作方向的结合。雕塑专业在国家级与地方层面获得了多项荣誉,学生作品屡获大奖。通过社会实践、展览及竞赛,学院不断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推动学生作品在更广范围内展示与交流。在金属、木雕陶瓷、机械动态、数字雕塑等材料课程中,天美强调技术与创作的结合,既注重学生对材料加工技能的掌握,也鼓励通过感官体验与个人观念进行创作。

08

刘颖睿(天津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

雕塑系陶艺工作室的有自己的特色,除了陶瓷普修课程外,还支持了大量材料课程的教学与创作。气窑相比电窑具备更多可能性,能够实现柴烧和黑陶等特殊效果。此外,近年来逐步将陶瓷材料的物性研究融入课程,鼓励学生深入探索材料特性,也取得了显著成果。我们希望通过综合材料课程延续陶瓷材料的研究与创新。

09

王朝勇(天津美术学院雕塑系讲师):

金属雕塑课程需平衡命题创作与自由创作,既保证目标性又鼓励多样性。同时,通过传授金属技艺与艺术史经典案例,让学生理解材料与观念的演变,并结合实践,通过材料的特性和身体的互动感受来深化创作,将技术学习与创作实践同步进行。金属课未来或许能引入动态雕塑、科技雕塑及人工智能,融合传统与现代,推动课程创新发展。

10

黄文智(天津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

清华美院和天津美院在材料教学与创作风格上有明显的差异。清华美院的作品风格严谨精致,天津美院的作品虽显粗犷但更具想象力。雕塑材料教学应注重基础工艺训练,尤其是在二三年级阶段,工艺应先于观念,培养学生对材料的掌控力。没有扎实的基础,观念的表达难以实现,要强调基础的教育,培养学生对材料的掌控能力。而在毕业创作或独立创作阶段,用什么材料则更应注重自己的选择。我们的雕塑材料教学需经历扎实的工艺训练,才能更好地支持后续的艺术创作。

11

赵展(天津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

木雕课程在教学中仍占重要地位——既体现在二年级的辅修课程中,也贯穿于工作室方向课程。学生常选择木雕作为创作的重要表现形式。尽管木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近年来木雕工作室优势有所削弱,其成果的留存和创新能力仍显不足,未来需在传承的基础上寻求突破,以更好地适应当代艺术创作的需求。

12

王礼军(天津美术学院雕塑系讲师):

材料课程设计的目的是通过材料与造型、材料与观念的研究,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创作路径,特别是为毕业创作甚至是未来成为职业艺术家做准备。在相应课程中,从材料成型出发,逐步导向空间成型,再由材料生成到观念生成,体现了从材料基础学习到创作实践的过渡。雕塑材料课程不仅是对具体材料的学习,也是对创作方法和艺术思维的培养。

13

张玮(天津美术学院水彩绘本讲师):

雕塑材料的多样性为创作提供了无限可能,在作品的质感和视觉上呈现出多元化,材料的运用不仅反映了创作者的内心感受,也成为了表达个人艺术语言的重要手段。我也希望同学们珍惜这个机会去进行创作,同时也期待每年都有这样的活动。

14

段少锋(天津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讲师):

雕塑系在材料、技术与观念结合上有独特优势,材料与技术本身蕴含时代性和观念性。通过方的教学和艺术创作,雕塑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将技术与思维融为一体,同时探索更广阔的创作边界。跨校展览与交流也是推动艺术发展的有效方式,通过展览等形式加强对话。未来我们还可以通过文献展等方式展示教学成果,促进雕塑教学经验的传播与深化。

15

谭勋(天津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副院长、雕塑系教授):

中国当代雕塑材料教学从本世纪初在各个高校开始确立,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材料语言从传统的金木石陶逐步向综合材料、动态雕塑和科技雕塑拓展。但雕塑教学需要兼顾形式、材料、技术与观念四个要素的统一,避免过于片面化或概念化的发展。面对当前课程和新形势的挑战,我们需要通过跨院校合作、课程交流、专题展览等形式,推动雕塑教学在传统与创新间找到平衡,并在新艺科背景下探索新的教学路径。

16

时江文(天津美术学院雕塑系大四学生):

参加天美与清华的交流展很有收获,赶上雕塑系工作室分方向改革的变化,在更自由多元的课程安排下,能深入研究材料并探索其与人及观念的关系。在展览中,作品与观众和创作者互动,也让我反思创作的表达与意义。同时我们也感受到清华作品的完整性,收到其商业化规划的启发。此外,我也从布展实践中学到了艺术家如何与策展人沟通合作,通过展览更精准地传达观念。

17

张恺洋(清华美术学院雕塑系大四学生):

在材料实践课中学习了深入研究材料的方法,对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参加天津美院的展览与交流,不仅复习了以往的学习经验,还开阔了眼界。希望未来能有更多机会向各位老师请教动态雕塑和材料雕塑创作的方法,以进一步提升实践能力。

结语

此次雕塑材料教学交流展及研讨会,旨在促进两校在艺术领域的共同进步和创新发展。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与天津美术学院在雕塑教学中都注重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的结合,通过教学改革与跨学科合作,推动学生对材料的深刻理解与创作能力的提升。清美聚焦科技雕塑与产业联动,天美则强调多方向发展与创意思维的激发。两校共同致力于为中国雕塑教育开辟新局面,为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艺术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础。